《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我们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我们

无斋公子曰 • 2020-04-14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我们

01


在杭州,有一所业已成为“游客打卡圣地”的大学,它就是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许多游客按照旅游攻略,慕名来到这里,人们围在校区内的一幢建筑周围,一边按下快门,一边啧啧称奇。这幢建筑就是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先生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我们


“让建筑消失”是隈研吾秉持的设计理念,而这座受到众人瞩目的民艺博物馆,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

博物馆所在的场地是一个缓坡,原本是一座茶园。于是,隈研吾沿着坡地设计了一座向斜下方延伸的单层建筑。隈研吾还将地形复杂的斜坡分割成很多三角形,通过这种巧妙的处理方式,让多个三角形的小屋顶聚集在一起,层层叠叠,宛如茶田,隐没在风光秀丽、景色旖旎的青翠山林之间。青苔和野草在博物馆那带有浓浓徽派建筑风格的屋檐上肆意生长,让这座人工建筑与山间的自然景致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而且,隈研吾使用本地烧制的灰瓦作为屋顶与外墙面的装饰材料,透过钢丝编织而成的网,一块块灰瓦与钢丝网形成了非常柔和的半通透墙面。在不同的时段,随着光影的演变,人们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致。就这样,丰富的光影与质朴的建筑,共同构成了一幅唯美的乡村画卷。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我们


当我们看到这样一幢充满奇思妙想的建筑之后,不由要发出这样的惊叹了:能设计出如此巧夺天工的建筑的设计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隈研吾是当代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与已故的建筑大师贝聿铭齐名,被誉为是日本第四代建筑师的领军人物,同时他也是2020年东京奥运主场馆的设计者。

隈研吾和他所致力打造的“负建筑”,犹如一阵清新悠扬的和风,吹拂着当今浮躁而无趣的建筑界。而他那种不张扬的、温和的,甚至是让人产生放弃和遗忘念头的美学理念,更是贯穿了整个职业生涯,这让他创造的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隈研吾式的光芒。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我们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建筑学院教授杰弗里·基普尼斯曾这样评价他:“隈研吾真正的魔术是,在你还没有注意到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在你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了一个来自过去的传统空间的时候,你的情绪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舒缓下来,被静寂和深沉淹没。”

在自己的新作《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中,将从业30多年的建筑实践精粹全部提炼出来,并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本书中,隈研吾通过81项最经典的案例,以及数百张高清照片、手绘草图和工程细部,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和研究。他指出:

“建筑的价值不在于让每座建筑变得特别,其真正的价值来自不断失败,又不断从失败中学习,如此循环往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下次争取做得更好,这样的信念才是最重要的,这个坚持的过程才是无价的。通过与材料的接触,我收获了最重要的东西。”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我们


02


现代的建筑观认为,建筑最重要的是空隙的部分,也就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换句话说,建筑即空间。

这种观念很实用,但也很无趣。由于建筑被定义为空间,因此人们开始以面积来评价建筑、计算建筑的价值:容积率是多少、一平方米的工程费是多少、租金是多少,等等。而在所有关于建筑的书籍和话题中,也都充斥着总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无趣的术语。

在隈研吾看来,这就代表着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淡薄,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弱。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我们


在过去的100年里,人们完全忽视了思考和探索怎样用各种物质去建造建筑、建造城市。建筑师眼中只有混凝土,却对其他材料熟视无睹。

混凝土最大的问题就是千篇一律:只要确定了建筑的外形,那只需要按照外形做出框架,然后把混凝土灰浆灌进去就可以了。就连刚出校门的学生也能做出一张像模像样的设计图——因为他只要画个外形,然后标注一下混凝土,就可以拿去交差了。

但隈研吾认为,混凝土是一种单纯、原始、有破坏性的建筑手法,那些黏糊糊的流质,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凝固起来,变成一具庞大僵硬的尸体。正是因为混凝土的泛滥,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才会比任何时代都乏味无趣!

隈研吾希望回归到物质本身,想重建物质与人的联系。他认为,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的,未知的物质实在太多了。当遇到新的材料之后,新的建筑时代就开始了。因为建筑是用材料做出来的,材料决定建筑!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我们


当然,如果抛开了方便好用的混凝土,建筑师就需要开动脑筋,拿出自己的真功夫了。为了启发建筑师们的灵感,隈研吾从材料、方法、几何学这三个层面出发,将自己30年来积累下来的经验和灵感无私地分享给我们。

第一个层面是材料的多样性。作为建筑师,首先要认识到可供自己选择的材料是无穷无尽的,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就能体验到材料那无穷的乐趣和魅力,也就能打开更广阔的视野了。

第二个层面是材料的使用方法。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要思考很多方面,例如,怎样去用?怎样堆叠?怎样接力支撑?怎样排列组合?在这里,其实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建筑师完全可以一边支撑一边组合,一边组合一边堆叠,因为建筑的主角是人,而不是材料。

第三个层面是几何学。建筑之所以能打动人心,不是因为外观的几何形态,而是因为内在的几何学。大多数建筑只考虑外观的几何形状,按照固定好的几何框架灌注黏糊糊的混凝土泥浆,却欠缺内在的几何学,因此显得乏味而冷漠。而隈研吾所提倡的,是拥有内在几何学的建筑,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几何学建筑!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我们


03


传说中的武林高手,在修炼到一定境界之后,浑身上下就会形成无比强大的气场,甚至能够做到“拈花摘叶、皆可伤人”的程度。在建筑领域中,隈研吾就是这样一个武林高手,在他的手中,无论是竹子、木头,还是玻璃、泥土,都可以成为构成一座建筑的核心元素。

在《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中,隈研吾选取了“竹、木、纸、土、石、金属、玻璃、陶瓷砖瓦、树脂、膜和纤维”这十种材料,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种种奇思妙想。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我们


竹子生来就是笔直的,这种强烈的直线性是其他树木所不具备的。喜欢各种几何线条的建筑师,自然也会偏爱竹子这种材料。位于日本京都的桂离宫,门前就有一片名叫“桂垣”的竹墙。设计师匠心独运,把竹林外围活的竹子直接弯折起来编成墙,这种墙介于自然物与人造物、野性与几何形态之间,极具冲击性。据说,德国著名建筑师布鲁诺·陶特第一眼看到这面竹墙时,甚至激动得当场痛哭起来。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我们


竹子虽好,但干燥之后容易开裂,因此不适合作为结构材料。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隈研吾先后尝试了许多办法。例如,受到混凝土填充钢管技术的启发后,他试着把竹子内部的横隔去掉,在其中灌入混凝土,于是就形成了一根根坚固的柱子。位于镰仓的“竹之家”,就是采用这种技法建成的。

后来,隈研吾了解到南美洲有一种名叫“瓜多竹”的特殊竹子,壁厚且不易开裂,于是他就从哥伦比亚运回许多瓜多竹,并将这些竹子用于滨田酱油公司的老厂房改造项目当中。

当然,这种竹子确实不易开裂,但组装和衔接的工作却有很大挑战性,隈研吾从当地人编织竹篮时所使用的“乱编法”得到灵感,构思了一种被他称为“乱组法”的技术,才将这些桀骜的竹子连接起来,让它们灵活地支撑起老厂房那些零碎的结构。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我们


除了竹子之外,隈研吾对“纸”这种材料也情有独钟。

用纸也能做建筑材料吗?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但隈研吾认为,柔软也是一种很好的武器。因此,每当他想让建筑变得更加柔软、松弛时,纸就有了用武之地。

隈研吾使用的,是一种被称为“和纸”的材料。

制作和纸时,首先要将树木的纤维分解出来,然后将这些纤维浸泡在黄蜀葵煮出来的黏液中,就会逐渐形成液态的纸浆。如果我们把这些纸浆涂到别的物体,例如金属上面。那么,等到这层液态纸浆晾干之后,原本冷硬的金属表面,就会拥有和纸特有的朦胧感和柔软感。

在设计安东尼·克拉夫档案馆时,隈研吾就使用了这种技术。在打造档案馆的内部空间时,隈研吾把金属网浸入纸浆当中,然后捞出来晾干,让它们变成“纸质”的。


通过这种加工方式,不仅可以改变金属拉网的透明度,还可以调整顶部洒落光线的量和质感。因此,这座位于法国巴黎的奇妙建筑一经建成,就变成了当地的一个网红景点。

虽然隈研吾早已跻身当代最顶级的建筑大师之列,但他并不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那些非凡成就。在隈研吾看来,他想要留给后人的,并不是一座座单独的建筑,而是将这些建筑联系起来的理念。正如他试图告诫那些年轻的建筑师的那样:

重要的不是个别的建筑,而是持续地努力,坚持不懈。真正的财富是坚持这件事本身!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我们

回顶部